当前位置: 首页 -> 学生工作 -> 学生工作新闻 -> 正文 正文

追寻红色足迹,奏响青春担当——化工与印染工程学院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

2025年07月10日 06:20  点击数:[]

化工与印染工程学院“化韵青春,渝见薪火”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2日至9日奔赴重庆,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红色主题实践之旅。队员们怀揣着对革命历史的敬畏与对时代精神的追寻,通过探访多个红色地标与历史场馆、革命先辈事迹等,回溯革命征程,感悟时代脉搏。

第一站,歌乐山:于斑驳遗迹中触摸信仰温度

团队成员走进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群。泛黄的历史照片与锈迹斑斑的刑具,配合"小萝卜头"狱中学习蜡像、江姐自制假笔展陈等场景,生动诠释了革命先辈对信仰的坚守。这些场景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,在队员们眼前徐徐展开,让他们深刻触摸到了革命先辈们对信仰坚定不移的坚守,这份坚守如同炽热的火焰,在队员们心中燃起了对革命精神的崇敬与传承之志。

 

第二站,红岩革命纪念馆:在历史细节中聆听生命遗言

队员们来到红岩革命纪念馆。馆内陈列的每一件文物都仿佛是历史的密码,等待着队员们去解读。弹孔军用水壶,米汤密写信件,看似普通,却承载着革命者们在隐蔽战线上的智慧与勇气。全息投影还原的防空洞办公场景,更是让历史细节跃然眼前,队员们仿佛能看到革命先辈们在昏暗的防空洞里,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,争分夺秒、彻夜工作的身影。在“狱中八条”展板前,队员们久久驻足,深切感悟着这用生命铸就的政治遗言。

第三站,三峡博物馆:在多元展陈中领略城市担当

队员们走进三峡博物馆。这里以“壮丽三峡”“城市之路”“抗战岁月”为主题的展厅,犹如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,通过丰富的文物、精彩的多媒体装置与逼真的实景模型,系统展现了三峡独特的地理风貌、重庆千年的建城史以及战时首都的坚韧担当。队员们穿梭在各个展厅之间,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,亲身感受着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。之后,团队参观了重庆人民大礼堂。其穹顶壁画上描绘的工人、农民形象仿佛在诉说着新中国建设时期的火热场景,成为理解新中国建设史的鲜活注脚,让队员们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
第四站,抗战纺织博物馆:从工业遗存中感知实业救国力量

队员们来到抗战纺织博物馆。防空洞中运转的老式纺锭,发出有节奏的声响,仿佛在诉说着战时纺织工业的繁忙与艰辛;刻有“勤俭救国”字样的织布机,静静伫立在那里,定格了战时纺织工业支撑抗战的特殊记忆。全息剧场还原的女工夜以继日赶制军需场景,更是让队员们对“实业救国”理念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。实践途中,队员们还偶遇了影视基地原住民,听他们讲述“棚户区到文旅小镇”的变迁故事。这个故事如同一条纽带,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,为历史注入了时代的注解,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发展与变迁。

 

第五站,聂荣臻元帅陈列馆:于文物展陈中感悟元帅传奇

队员们首先来到聂荣臻元帅陈列馆。通过聂帅的留法笔记、“两弹一星”奖章等文物,队员们仿佛看到了聂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足迹,全景展现了其革命家、科学家的双重传奇人生。故居中简朴的竹编暖水瓶、补丁棉被,更是勾勒出元帅生活本色,让队员们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有了更全面、更深入的了解。午后,队员们与郎家村村委书记进行了深入交流,揭示了红色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。这一交流让队员们认识到,红色精神不仅要在历史中传承,更要在现实中发挥其强大的引领作用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。

此次实践活动之行,队员们通过实地探访,回溯了革命历史与城市发展轨迹,对红色精神、“实业救国”理念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参与实践的队员纷纷表示,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把在重庆感受到的红色精神转化为前进的动力,传承红色基因,勇担时代使命,在青春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责任与担当篇章。

(文、图:甄浚宇 编辑:游利锋 审核:郑汝东)

关闭

版权所有:Copyright  @ 2002-2024 河南工程学院化工与印染工程学院
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桐柏路62号 邮编:450007

电话:0371-67718909 EMAIL:hongluck0@163.com

  • 扫描关注学院最新动态